时间:2025-05-20 17:38
大
中
小
来源: 潞城新闻中心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眼下,在成家川街道神泉村,一株株茁壮成长的旱地西红柿秧苗正焕发勃勃生机。从穴盘里的嫩芽到未来的千亩良田,小小的西红柿秧苗成为撬动乡村产业升级的支点。神泉村以科技赋能育苗、以产业凝聚合力,让“好苗”真正成为村民增收的“源头活水”,在希望的田野上勾勒出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振兴新画卷。
大棚内,一株株壮硕的旱地西红柿秧苗在育苗盘内整齐排列,秧苗茎秆粗壮、根系发达,叶片上挂着晶莹露珠,在阳光下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这批秧苗是4月1日播的,现在每天得盯着温度,白天温控在25℃左右,晚上不能低于12℃。这个时候的苗最娇贵,得控制好温度、湿度和通风时间。”作为村合作社的“资深育秧人”,村民王枝林见证了神泉村旱地西红柿从试种到规模化发展的全过程,育苗盘里的秧苗在他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
“今年我们一共种了6个品种,谷雨1号我们种了好多年,它的特点就是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现在已经进入连苗期了,再有10天到半个月的时间就要移栽到大田里。”与传统育苗不同,这里采用的是“基质+穴盘+智能化”育苗模式。育苗基质采用草炭土、珍珠岩和微生物菌剂按比例混合,不仅保水透气,还能抑制土传病害。穴盘育苗则让每株幼苗都有独立“房间”,根须如蛛网般密布在基质里,避免根系缠绕争夺养分。神泉村党支部委员秦永斌蹲在苗床前,轻轻拨开一株秧苗的根系,介绍道,“今年采用了新的育苗技术,能够严格控制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时间,并且选用了优质的种子和基质土,使咱们的秧苗抗病能力更强、更耐旱,秧苗长势特别好,亩产预计能突破1.8万斤。现在用穴盘育苗,一穴一苗,出苗率特别稳定,能够稳定在95%以上,产量也能提高15%~20%%!”
这个曾以传统种植为主的丘陵山村,正通过“标准化育苗+科技赋能”的深度融合,将旱地西红柿产业从“靠天吃饭”的粗放模式推向全链条升级,让一株株秧苗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绿色杠杆”。“这两年我们自己育苗,也掌握了一些经验和技术,能够保证咱们秧苗的品质统一、种植标准化,现在大棚育苗250万株,可以种1000余亩,第二期计划育苗200万株,可以种植800余亩地,能带动周边7个村1500亩土地标准化种植,农户亩均增收超4000元。”秦永斌说道。
从“一株苗”到“一条链”,从“卖产品”到“卖品牌”。作为山西省旱地西红柿产业示范村,神泉村通过“集中育苗+科技赋能+全产业链延伸”的创新模式,正将传统种植产业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秦永斌望着满棚绿意,语气里透着憧憬,“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构建‘育、产、供、销’全链条一体化产业模式,不断优化种植环节,提升产品品质,完善产业链,拓宽销售渠道,实现种有定向、销有方向,持续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这些“喝”着益生菌营养液、“住”着智能控温大棚的秧苗,即将在五月底移栽到大田,向着“育苗标准化、种植科学化、销售品牌化”的目标稳步迈进。小小的秧苗里,藏着乡村产业升级的密码,更承载着村民们对好日子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