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16 09:55
大
中
小
来源: 潞城新闻中心
中药材种植基地
大葱种植基地
冬播谷种植基地
旱地西红柿种植基地
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综合示范园区
高粱种植基地
设施蔬菜种植基地
春夏之交,产业园区内的上万袋菌棒依次装入集装箱货车,搭乘货轮漂洋过海远销韩国,朵朵肉厚肥硕的褐色香菇撑起了村民的“致富伞”;烈日当头,一垄垄红宝石般诱人的旱地西红柿挂满枝头,引来多地商户前来收购,一筐筐新鲜的西红柿映衬着村民的笑脸,格外喜人;秋阳下,一穗穗颗粒饱满的冬播谷在田野里“笑弯了腰”,沉甸甸的谷穗闪着金光,让旱地变成“沃土”;初冬时节,新鲜翠绿的大葱正从田间地头运送到加工车间,包装成一捆捆品质上乘的“潞城大葱”,销往全国各地……在长治市潞城区,一幅乡村振兴的多彩农业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长治市潞城区全力抓好香菇、大葱、高粱、中药材、设施蔬菜、旱地西红杮和冬播谷“6+1”特色产业发展,聚力推动农业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用心办好粮食种植补贴、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一批普惠性民生实事,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因地制宜绘就多彩农业画卷
长治市潞城区地处太行西麓,上党盆地东北,属于暖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9.5℃,年均降雨量503.7毫米,年均日照时数2434.9小时,年无霜期176天。这里种植出的“潞城大葱”身量粗长、齐整水嫩、色白质鲜。随着潞城区农业产业化调整及国家农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化项目推广,大葱种植逐渐成为当地特色产业。今年,全区大葱种植面积达1万亩,并衍生出葱酱王、葱须茶等农业深加工产品。同时,潞城区还投资建设大葱产业园,全面补齐育苗、加工、销售、体验全产业链条,让“潞城大葱”实现从“特色产业”到“支柱产业”的跨越。
长治市潞城区成家川街道神泉村依靠海拔高、光照丰富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加之完备的田间栽培设施,种植出的旱地西红柿外观完整、口感沙甜。每年一到西红柿成熟季,来自河北、河南等地的大批客商就会汇集在此收购西红柿。多年来,神泉村依靠旱地西红柿产业种植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200余户村民通过种植旱地西红柿实现增收致富。村民刘爱国就是其中一员,他种植旱地西红柿已经有10年了,每年收购季他都要从早晨四、五点开始采摘,一直忙碌到晚上十二点,虽然辛苦,但他的脸上却挂满了丰收的喜悦。“我们每年只管放心种植就行了,村上合作社就会帮我们联系商户收购,每年收入都很可观。”刘爱国笑着说道。如今,潞城区旱地西红柿种植面积达到2000余亩,火红的西红柿映衬着当地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直以来,长治市潞城区认真分析各乡镇(街道)的地域资源特点,综合研判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走因地制宜发展之路,推动全区特色农业种植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1.64万亩,种植品种以柴胡、连翘、艾草为主;高粱种植面积2.06万亩,主要用于酿酒、酿醋等深加工;建设香菇棚200多个,香菇年产量超过2000吨;全年新增各类设施棚内面积110余亩;完成950.81亩冬播谷子的示范推广;大葱种植面积1万亩;旱地西红柿种植面积2000余亩……多彩农业绘就发展新画卷,孕育乡村振兴新希望。
科技兴农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初冬时节,正是北方地区农村的农闲季节,但在长治市潞城区成家川街道的农田里却是一派繁忙景象。播种机在田地间来回穿梭,经过垄沟、覆膜、穴播、覆土等多道环节后,冬播谷种子被均匀地埋进土壤里,等待来年春天的发芽。今年9月份,这里种植的冬播谷子迎来大丰收,亩产量在800斤左右。
长期以来,长治区域内谷子播种面临“十年九旱”的生态条件,以往春季种谷,因为旱情影响收成,而山西农业大学研究员姚建民带来的冬播谷种植技术改变了这一现状。姚建民研究的冬播谷子技术是一套“秋雨春用、春雨全用”的谷子旱作种植模式。冬播谷子于立冬后土壤封冻前播种,冬季在土里萌动,来年春天比春播谷子提前20多天出苗,成熟期可以提前半个多月,在秋霜到来之前就可以收获,有效避免了霜冻造成的减产,而且谷子品质也优于春播谷子。冬播谷使用的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具有透气和渗水的功能,能够做到秋水冬储、秋水春用,可以有效缓解春季土地干旱,种子无法发芽的问题。它能使谷种保持在湿润的土壤环境中,让冬播谷子顺利完成生理生化反应,提高成活率。
经过三年的试验推广,长治市潞城区的冬播谷种植面积已达到950.81亩,并全部采用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不使用化肥,亩产量稳定在800斤左右。冬播谷子的种植真正让“冬闲田”变成了“增收田”,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带动了周边的村民务工,让大家一年四季都能有活儿干、有钱挣。
走进长治市潞城区微子镇西靳村,一座座蔬菜大棚连方成片,温室大棚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黄瓜、西红柿、西葫芦等蔬菜长势喜人。大棚内同时配备了自动卷帘机、自动放风机、环境参数传感器、水肥一体化等数字智能化设备,实时掌握蔬菜的生长环境和信息。生长期间,蔬菜所需的水肥、光照、温度、湿度等要素,由智能温控系统经过分析后,提出合理的调整建议。同时,控制气温、调整光照、浇水施肥等工作,都能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进行精准调控,大大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农业物联网管控系统赋能蔬菜种植,让传统农业“靠天吃饭”转变为“靠科技吃饭”。
龙头带领激活农业一池春水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草原本是在荒坡田埂、房前屋后随意生长的一种常见药草,多少年来被人们视为“野草”。如今,在返乡创业的90后大学生申张宝带领下,长治市潞城区微子镇大力发展“艾”产业,将“野草”变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黄金草”。
山西潞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申张宝在南方上大学期间发现了艾草的价值,想到自己家乡漫山遍野的野生艾草却不能为老百姓增收致富而感到可惜。2013年,他回到家乡微子镇和合村开始试种艾草,并四处考察学习引进了艾草种植和加工技术。2018年,申张宝的艾草种植基地从原来的7分多地扩大到140余亩,并成立了潞城子农种植专业合作社;2020年,注册山西潞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大型的现代化生产车间、标准化的存储仓库,通过搭建艾草深加工完整产业链条,实现了一二三产的协调发展。
从最初自家种植的十几亩地,到现在带动周边种植艾草5000余亩;从原先的合作社加工车间,到标准化加工厂房建成,9年时间里,申张宝已经成长为长治市潞城区艾草产业的“领头羊”,“潞艾”品牌的“代言人”。山西潞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潞艾”产品已经开发出7大系列、4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河南、上海、北京等地,让普普通通的艾草变成了“香饽饽”,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了产业发展的红利。
2023年,长治市潞城区史回镇成立了潞城区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综合示范园区,运用“联农带农”理念,扩大香菇种植规模。今年,是史回镇宋家庄村香菇基地种植大户陈树艳第七年种植香菇,也是他种植香菇实现盈利跨越式增长的第一年,他告诉记者:“我最开始种植香菇仅有2.5万棒,高峰时制棒5万棒。到今年,在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下,我们的20万棒香菇喜获丰收。”
在长治市潞城区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综合示范园区内,这里集菌棒加工、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拥有全省唯一的自动化生产线,年制棒能力达到600万棒至800万棒,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像陈树艳这样的香菇种植大户,并解决周边地区剩余劳动力60余人。长治市潞城区史回镇二级主任科员秦鹏林说:“未来,我们会持续发挥好园区的示范引领、人才培育和集体增收作用,辐射带动全区8个乡镇(街道)共同发展,让更多的集体和农户增收。”截至目前,潞城全区建设香菇棚200多个,香菇年产量超过2000吨、产值达1000多万元,带动10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培育的优质菌棒远销韩国,开辟了海外新赛道。
政府扶持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长治市潞城区认真落实一产奖补政策,对规模种植大葱、旱地西红柿、中药材、香菇,新建日光温室、食用菌菇房、连栋大棚和全钢架春秋大棚等农业设施的给予政策性奖补。同时,积极争取上级产业扶持资金,用于建设潞城区史回镇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潞城区大葱产业园、省级标准化露地蔬菜(大葱)生产示范园、高标准农田等,进一步改善产业发展条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同时,长治市潞城区还充分利用京长对口合作契机,组织全区各“特优”农产品生产企业主动对标北京市场农产品准入标准,帮助和指导生产企业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提升相关人员从业能力和全链条管控能力,推动全区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切实提升潞城区“特优”农产品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今年,潞城区的葱酱王、冬播谷、旱地西红柿等“特优”农产品进入北京商超、市场、食堂、院校,进一步拓宽了潞城区“特优”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了产品知名度。
此外,长治市潞城区积极推动聪和食品、美味美食品、智康食品等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健全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拓宽农户增收渠道。
培育特色品牌做强龙头产品,长治市潞城区精心打造香菇、大葱、中药材、设施蔬菜、旱地西红杮、高粱、冬播谷等七大农业特色版块,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打造特色产业品牌,特色产业成为长治市潞城区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为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径,促进当地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显著增强了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步伐,为建设特色农业强区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