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3 09:27
大
中
小
来源: 潞城新闻中心
龙抬头
扭起来
祈丰年
扛装——肩上“芭蕾”
我是主角
聚焦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寓意在春季来临、万物复苏、春耕备耕之时,希望主宰行风布雨的神龙能够适时降雨,祈愿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潞城区成家川街道东邑村,“二月二龙抬头”的祈福活动已持续百年之久,今年更是东邑村将此民俗活动发展成为“祈福节”的第十年。
3月11日上午,2024东邑千年龙王庙“二月二龙抬头”祈福节十周年庆典活动现场人潮涌动,热闹非凡。鼓乐共奏迎八方来客,千年古庙承万人祈福。上午8点30分,在东邑村龙王庙,千人祈福签字活动吸引了近万人前来参与。赐福带、行净手礼、求取祈福带、行祈福礼、龙王出巡……一系列祈福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人们对土地与农耕的珍视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前来祈福的人都感受到了千年古邑的厚重历史和全新风采。祈福展演现场锣鼓喧天,扛装、舞剑、竹马跑驴、秧歌红火等表演让人应接不暇,游客纷纷叫好,摄影爱好者的快门片刻不停,大家齐聚在此,同祈福、赏民俗、观表演,共同感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在诸多民俗表演中,扛装是东邑村最为亮眼的“重头戏”。源自东邑村的百年扛装于明末出现雏形,清初成熟,至今有近400年历史,被人们誉为“无言的戏剧”“空中的舞蹈”。“扛装”主要由家庭代代相传,道具由背架、叉杆、手锤、三脚以及戏剧行头组成,2至6岁的孩童穿行头、化戏妆,坐在高高的桩上,下面则由孩子的祖辈、父辈承担“扛”的角色。大人们将30斤左右的孩童与30斤左右的装备同时扛在肩上,以接力的方式,迈着独特的步伐绕村而行。八音会响起时,扛装的人们随着音乐扭动身体,孩子们也随着大人的扭动上下晃动,衣服上层层镶缀的铃铛叮当作响,极具观赏性。三十多个孩子、上百名家长组成的扛装队伍浩荡前行,引得围观群众赞叹不已。
今年26岁的申康康是土生土长的东邑村人,幼时被父辈扛起表演扛装的经历始终让他记忆犹新。如今,他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今年二月二,他便将女儿装扮齐整扛上肩头,将这份优秀的非遗民俗身体力行地传承下去。王君的女儿可可今年刚满三岁,小小的女孩第一次表演扛装便毫不畏惧,画上脸谱、顶戴花翎的可可在空中挺胸抬头,英姿飒爽。王君告诉记者,东邑村扛装自古便有“小孩上扛装,定考状元郎”的俗语,让孩子表演扛装,不仅是让孩子多一份独特的人生体验,同时也是对孩子身体健康、前途光明的一份美好祈愿。
曾经坐在桩上的孩子慢慢长大,成为扛起下一辈的“主力军”,一代一代的孩子就这样在桩上“晃”着长大,将这项传统民俗技艺世代相传。
随着时代的变迁,东邑村二月二传统庙会也注入了新的元素,被予以了新的内涵。祈福节不仅蕴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期许,更承载着当地努力打造“二月二”庙会文旅品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愿景,为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成家川街道党工委书记常丽斌告诉我们,今年,成家川街道将积极推行“休闲旅游+非遗”模式,突破传统民俗单纯的看表演、看古建等形式,深入挖掘民俗特色,开展体验式教学,让游客近距离感受扛装等民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爱上这里,深度体验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