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8 14:12
大
中
小
来源: 潞城新闻中心
打纸样、缝外壳、加填充、缝制五官细节……12月13日,在长治市潞城区潞之锦布艺有限公司,古稀之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海兰和妇女们一起坐在桌前轻拈针线,一针一线不仅缝出了憨态可掬的潞王虎,缝出了当地农民的幸福生活,还缝出了乡村振兴的“大图景”。
从组织10多名妇女一起生产,到发展为80多名固定职工的潞王虎民间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再到现在拥有200余名职工的潞之锦布艺有限公司,刘海兰自2003年以来先后培训手工艺爱好者2万余人,帮助其增收致富,成为了乡村振兴路上的“领头雁”。
与“虎”结缘,60载不断学习创新
“潞王虎”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潞子国,以红、黄、绿、蓝、黑等为配色。圆圆的眼睛,炯炯有神;竖直的耳朵,静听八方;高翘的尾巴,气势逼人;獠牙利齿,威严辟邪。当地如果哪家有孩子出生,长辈们都会为新生儿准备布老虎、虎头鞋、虎头帽,将对孩子健康平安的祝愿和勇敢强壮的期许一针针、一线线缝入其中。
“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制作布老虎的民俗,但由于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习俗不同,缝制布老虎的原材料、手工艺和成品形态也各不相同。即使在长治市范围内,流传于潞城区的潞王虎和土生土长于黎城的黎侯虎也有诸多不同。”刘海兰拿起身边一个成品潞王虎向记者介绍着,潞王虎的身体制作多使用棉布或丝绸,待缝制成型后,在内部装填秕谷或蓬松棉。然后,在硬纸布上按照固定形状的大小比例,剪下鼻、口、眼、睫、耳的形状,以立体的形式缝接在虎头上,再剪贴脊骨、花纹用于点缀……“潞王虎”最难得的是保留了“拔金”工艺,一根金线用同等宽窄的距离,将布老虎的眉眼“钩边”,让整只老虎熠熠生辉。
刘海兰出生在潞城区黄牛蹄乡秦家庄村,祖母和母亲都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巧手。在她们的影响下,刘海兰7岁开始学画样、剪裁、缝绣的手艺,13岁就能独立制作布老虎,从此与之结缘60余载,成为这门手艺为数不多的坚守者。
多年来,刘海兰将传统手工艺与时代新元素相结合,先后创作了纯手工布老虎、民间工艺枕、长命锁、十二属相壁挂、鸳鸯戏水老虎鞋等数十个品种,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华北东北赛区产品创意优秀奖、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民间工艺金奖、全国休闲农业创意大赛(南京)金奖等,“潞王虎”“飞虎”等6个品种还获得了专利。
以“虎”为媒,辐射周边增收致富
“布老虎制作看似简单,工艺却相当考究,要经历裁剪、造型、填充、绘画等六七道工序,几十个步骤。这是个神奇的活计,即使一样的材料一样的工序,每一个人手里做出来的都不一样。这不仅考验制作者的细致程度,也极其需要创作功力。”刘海兰说。为了增强广大农村妇女的创业就业能力,刘海兰从2003年就开始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教当地妇女制作潞王虎,走遍了全市各个乡(镇)。为了让这些手工艺爱好者尽快掌握缝制布老虎的技巧,刘海兰可是下了一番功夫,从手工缝纫、色彩搭配等基础理论讲起,还手把手地示范手工艺品的设计、制作技巧。
“我们这里每家每户都以种植玉米为生,靠天吃饭。十几年前,老公因脑出血卧病在床,两个孩子上学要花钱,全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那些日子,我常常愁得一夜一夜睡不着觉。经过刘海兰老师一针一线、毫无保留的教导,我学会了制作潞王虎的手艺,不仅为家中增加了收入,更多了一个新身份,成为传统工艺的传承者。”潞城区合室乡合室村的郭喜娥告诉记者,村里成立了锦合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农忙的时候,妇女下地干活,有空就在家里做;农闲的时候,姐妹们一起到合作社里,边聊天边做活。现在她靠着制作潞王虎,一个月能收入1000多元。
“公司员工都是从培训过的人员中精心筛选出来的,全部流水线作业,平时到我这里拿原料、设计图样,完工后送过来,既不影响照顾家庭,还能挣钱贴补家用。一年下来,一个人大概可以收入七八千块钱。”刘海兰说,公司还吸纳了18名残疾人,通过手把手传授,现在都能独立完成制作,甚至传承了“拔金”工艺。残疾人王翠平在公司学习技艺8年,返乡后成立了潞城晋潞虎手工布艺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当地众多妇女和残疾人就业。
“在家就管干,做好一批货发个信息,企业就会派人来收,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利用业余时间实现增收致富,大家的想法与刘海兰培训的初衷不谋而合。像郭喜娥、王翠平一样,众多昔日围着灶头转、抱着娃娃哄的农家妇女通过一次次的手工艺技能培训班,成长为拥有一技之长的巧手女红。
借“虎”发展,在传承中振兴非遗
岁月失语,布艺能“言”。如何让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始终是刘海兰的一块“心病”。
“潞王虎根植民间,千年流传至今,吸纳和融合了在各个历史阶段劳动人民的风俗信仰、审美标准、生活需要。而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制作工艺的逐步完善和提高,潞王虎形成了自己古朴稚拙、简明鲜艳的风格。这种风格,也是百姓朴素理想的载体,它反映着美好的愿望,表达着真挚的情感。我最大的目标就是让这门手艺薪火相传,不能因为追求经济效益就改变工艺,要注重非遗手工制作的独一性。”在刘海兰看来,让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参与进来才是潞王虎最好的出路。
近年来,在潞城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刘海兰建成集产品展销厅、电脑刺绣机车间、手工刺绣车间、缝纫机加工车间、培训教室等于一体的标准厂房。在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的同时,刘海兰还进一步完善了硬件设备,同时加强手工艺人的理论和技能培训、交流,不断培养并打造高素质的人才团队。“我打算再开展一次过筛式的培训,一个村一个村培养人才,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鼓励农村妇女开发新颖、别致、富有特色的手工布艺品,进而形成‘文化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结合打造服务于太行山所有景区的旅游集散地和建设“宜游”潞城的目标,刘海兰准备开发旅游区布艺制作体验项目:公司提供原材料,老师现场指导制作,完成后作品归顾客所有。亲身体验实践可以让游客更加了解布艺之美、感受动手快乐,既有利于提高手工布艺发展内在“生命力”,还可以实现非遗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此外,我还打算整合现有资源,创建自己独特的品牌,开发相关衍生产品,让非遗‘老手艺’迸发新活力;利用制作基地定期开展展览、展销会,并积极参加省内外行业展会,不断拓展销售渠道,实现更多产品海外直销,让民间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乡村振兴如虎添翼,焕发出虎虎生机。”刘海兰说。